近年来,我市不断优化水运结构,谋划水运交通高质量发展,“近海却不沿海”的铜陵正在打造“近乎沿海”的发展优势——
拥江入海,构建内联外通大格局
7月3日,铜陵港长江外贸码头一派繁忙景象,港口设备和货运车辆正在装卸货物。 本报记者 储著传 摄
日前,港口机械在铜陵港汇成码头装卸物资。 本报记者 过仕宁 摄
7月的铜陵港,一艘艘货轮安全靠泊,岸吊平稳地进行吊装作业;锚地中,一艘艘大吃水的巨轮有序锚泊,有序进出……
翻开今年“水运经济成绩单”,“增长”成为过去5个月的关键词。1至5月,我市完成港口吞吐量4165.72万吨,同比增长0.35%;外贸进出口量完成25.5648万吨,同比增长17.63%;集装箱吞吐量22661标准箱,同比增长13.04%;完成水路货运量514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7.94%。
眼下,铜陵这座“近海却不沿海”的城市,正在打造“近乎沿海”的发展优势。
拓展入海航道宽度
盛夏时节,长江铜陵段水域船只往来穿梭。现在,1万吨级内河船和1万吨级江海船常年可直达铜陵横港、长山港区,进一步促进铜陵港加速与沿海城市对接,拥有更高水平的江海联运、江海直达运输的航运发展潜力。
这背后,是成德洲东港航道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成德洲东港航道位于我市中心港口位置,包含横港港区长湖滩作业区和长山港区笠帽山作业区。今年1月1日起,成德洲东港航道正式实施航道尺度分段养护,试运行一年。试运行后,新沟至铜陵6号码头段航道分月养护水深提升1.5至2米,极大提升了长江铜陵段黄金水道通航能力,有力促进港口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通过能力持续改善的不仅是东港航道,不久前,禁航5个月后的引江济淮工程航道菜子湖线恢复通航。4月份,引江济淮枞阳船闸共通过船舶661艘,其中出闸船舶654艘、重载进闸船舶7艘。引江济淮工程江淮运河通航后,为我市全面推进港口、航运等设施建设,构建重要的内河航运枢纽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根据“十四五”交通规划,铜陵航道实施长江主干道畅通工程,推进干支线航道等级升级,争取罗昌河列入航道等级建设……一系列举措将大大提升铜陵航道畅通入海能力,加速与长三角等区域深度合作和融入。
提升内联外通能力
日前,我市举行交通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其中笠帽山液体散货码头工程、安徽港口物流公司金园码头扩建工程均为长江沿岸的危化品装卸码头建设项目。两项目建成后,将为我市化工品输送开辟新通道,对融入沿海港口“朋友圈”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随着去年铜陵港金城码头、兴港码头的3个万吨级泊位全部竣工并投入生产,铜陵港现有各类生产性泊位70个,靠泊能力万吨级以上泊位6个。今年年内,枞阳枢纽港(一期)船厂升级改造、铜陵港枞阳港区新开沟作业区综合码头、江北港区铁水联运枢纽一期、铜陵协诚港口公司码头二期4个交通水运基础设施重点项目也将陆续开工。
随着港区承载力提升和功能完善,必将激发港口发展的新动能,我市“一港五区、港园联动、港城协调、以港兴市”总体发展格局优势也将持续放大。
今年4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省内船舶跨市通检互认,随着长三角一体化通检互认工作在我市铺展开来,长三角地区船舶将实现就近申请、检验、发证,极大简化了船舶检验办理流程,助力船企降本增效。
铜陵港水上运输大通道的构建任重道远。市交通运输局将继续深化各项举措,谋划水运交通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水运结构,促进铜陵与沿江上下游、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更加紧密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水运动力。(本报记者 陈燕飞)
责任编辑:
葛啊师
已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