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事不能“虚谈废务”
来源:韦昕宇
2025-10-30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以“两晋学士虚谈废务”的历史故事警示全党,并深刻指出:“担当作为就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决不能坐而论道、光说不练。”回望西晋末年,清谈之风弥漫朝野,士人如王衍虽以精妙玄谈享有盛名,却在危难来临之际束手无策,其个人命运与“神州陆沉”的国殇共同化作穿越千年的沉痛教训。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深刻揭示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立起了一面深刻的警示牌。

“虚谈”终误凌云志,“实干”方开新局天。西晋士族“皆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的清谈遗风,跨越千年,依然值得我们深以为戒。其所映射的,正是那种将宏大叙事悬浮于现实之上、以程序循环替代问题解决的现代形式主义。当“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成为某些工作的惯性路径时,治理的根基便面临脱离实际的危险。现今,历史的教训与现实的挑战共同呼唤一种“向下扎根”的工作哲学,它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完成从“听汇报”到“察实情”的角色转变,主动走出文山会海,深入基层一线。不仅要“身入”基层,完成走访的“物理步骤”,更要“心到”基层,实现情感的“化学融合”,要带着问题下去,怀着诚意沟通,听懂群众语言的“弦外之音”,看清民生小事背后的“治理大道”。唯有以“蹲下去看清蚂蚁”的细致精准识别微观痛点,将“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具象化为疏通堵点、化解纠纷、落地项目的切实行动,才能建立起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工作闭环,在改革深水区破浪前行。

“能力”须经风雨砺,“担当”方可扛重担。王衍在太平时节能以清谈享誉,却在国难当头时暴露其缺乏经世之才的致命短板,这深刻警示我们,真正的能力绝非源于纸上谈兵,而是在应对复杂局面、破解现实难题中锤炼而成的。新时代的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面临的挑战层出不穷,这必然要求党员干部克服“本领恐慌”,在实践熔炉中淬炼真金。要主动到艰苦环境、关键岗位上去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培养那种在关键时刻能够豁得出去、顶得上来的硬脊梁、铁肩膀。要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将基层一线作为最好的课堂,把急难险重任务作为检验能力的试金石,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这种能力的提升,不仅限于处理日常事务的娴熟,更在于培育战略思维、历史眼光和精准施策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科学的方法论破解发展中的“两难”甚至“多难”问题。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迫,真正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显绩”易得一时誉,“潜功”自有万年青。两晋名士对声名的追逐,与当下某些领域存在的“形象工程”、“数据政绩”现象,在急功近利的内在逻辑上如出一辙,本质上这是对政绩的短视与误解。真正的功业往往深藏于时间之下,体现为一种“不计当下之誉、但谋长远之利”的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要甘于做铺垫性的工作,甘于抓未成之事”,正是对这种“潜功”价值的最佳诠释。新时代的政绩观,须超越任期周期的局限,建立起一种穿透时空的历史耐心。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精准发力,做出让人民看得到的“显绩”,更要久久为功,默默耕耘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人才培养等这些周期长、见效慢,却决定着发展根基与未来的“潜绩”。为此,必须在评价理念与工作导向上实现转变,更加注重从长远实效来审视今日之努力,让那些打基础、利长远的“潜功”得到真正的认可与激励。唯有从价值根源上引导干部葆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甘做致力长远的“栽树人”,才能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开掘不竭的“源头活水”。(作者单位:铜陵市义安区钟鸣镇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

汪丹妮

评论

已输入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