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考核要跳出“纸面”看“实绩”
段煜敏
近日,中央组织部在北京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工作座谈会。这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重要举措,是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的关键抓手,对于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求真务实、敢为善为的正确政绩观,激励广大干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谋取更多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政绩考核作为干部管理的“指挥棒”,在把方向、管大局、抓落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导向作用,必须高度重视、精准运用。然而,当前有些地方的政绩考核却陷入了“纸面考核”的误区,本末倒置地以“纸对纸”取代“面对面”,以材料“厚度”“精美度”去衡量工作“效度”“认可度”。比如,有的穿靴戴帽追求形式大于内容,试图用过度雕琢的废话套话掩盖工作的缺位;有的无中生有造数据,避重就轻换说法,依靠“纸面”还原工作甚至“美颜”成效;有的亡羊补牢突击“造痕迹”,功夫下在评时而非平时,往往“来时一座宝库,走时一筐废纸”……这些脱离“地面”看“纸面”,不重“实绩”重“材料”的做法,究其本质,仍是形式主义的一种表现,应引起高度警惕。
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政绩考核如果只停留在纸面上,仅依靠被考核对象报送的文字材料来评判工作干得怎么样,这样一方面容易让一些理想信念不牢,政治定力不够,盲目追求“进步”的干部陷入形式主义泥潭无法自拔,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打磨”精美的考核材料,以文字“架空”落实,以形式“遮掩”缺陷;另一方面,“纸面政绩”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华而不实,不仅检验不出干部的真实水平,甚至会让“材料干部”“绣花枕头”大行其道,让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干部深受其害,不利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奋发有为。正所谓,纸糊的鲜花怕雨水;镀金的菩萨不经擦。靠自吹自擂编出来的“纸面政绩”,终究经不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靠投机取巧得来的上级肯定也注定不会长久。政绩考核只有跳出“纸面”看“实绩”,关闭“滤镜”晒“真颜”,方能真正精准识别和选拔出一批敢担事、愿干事、能成事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
政绩考核“考”的是实际成效和群众口碑,“核”的是担当作为和清风正气,要想把真干假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精准辨别出来,就必须要做到“不看广告看疗效”,努力在优化政绩考核的评价方式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树立“实干为要”的鲜明导向,摆脱“材料为王”的形式窠臼,坚决破除“写了就代表做了”“干得好不如写得好”的错误观念,力戒靠“纸上谈兵”敷衍了事,搞“一刀切”生搬硬套的行为,引导各地各部门就实论虚抓工作,虚实结合谋发展。另一方面,要拓宽政绩考核渠道,通过“现场看”“坐下谈”“蹲点考”“跟踪核”的方式,减少对纸面材料的过度依赖,增加对工作开展成效、群众满意程度的考核权重,让那些真正办实事的干部脱颖而出,实现“以考促干、以干促进”的效果。同时,要做好考核“后半篇文章”,真正把求真务实、担当作为的“实干家们”选出来、用起来,坚决把作风漂浮、徒有其表的“材料干部”挡在门外,以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基层一线的奋斗者鼓劲撑腰。
责任编辑:
程华强
已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