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桃花源般的义安区钟鸣镇九榔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无比安宁。然而,村里,一位安享晚年的老人汪世清却有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当记者来到九榔村老人家中,汪老颤颤巍巍地指了指自己,声音不大却铿锵有力,“我是从朝鲜回来的中国志愿军!”
去朝鲜保家卫国!
出生于1931年的汪世清,今年已经89岁。年事已高的他,记忆已经渐渐模糊,但说起70年前的打仗往事,老人却一点不含糊,“我就是听毛主席的,主席说保家卫国,那我就要当兵去朝鲜!”
1951年5月,抱着满腔热血,20岁的汪世清参军入伍,被分配进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0101部队四十五团一营三连。同年7月,老人和战友们跨过了鸭绿江,奔向了战场。
“当时到了朝鲜,我也是糊涂,不知道具体让我参加什么战斗。但心里晓得,我们既然来了,不打赢这场仗,就绝不回去。”回忆起当年,老人依旧记得当时的坚定。那时,初从新兵团“出师”,汪世清被分编到二十七军81师通讯连,担任一名通讯员,“主要是送递信件和情报资料,虽然那时候有发报机,但是因为美国鬼子总是拿飞机大炮来炸,设备总被损坏,所以为了不耽误事,急件、情报还需要我们通讯员去送。”
虽然在战场上,汪世清没有直接参战,成为一开始他所设想的步兵、炮兵,但是,传递情报危险性同样极高。“在战斗中,情报的传递是十万火急,一点耽误不得,有时候情报传递得及不及时,直接能影响这场仗到底是赢还是输。”汪世清必须冒着随时牺牲的危险,急速穿越枪林弹雨的战场,往返各个阵地送递情报。当时条件极其恶劣,作为通讯兵,并没有交通工具可以乘坐,再加上粮食补给极其匮乏,汪世清说,自己当时全靠两条腿,也数不清有多少回是饿着肚子上路的,“但是那时候吃这些苦一点也不怕,就想着自己要完成上级交待的任务。”
送信途中 多次遇险九死一生
在汪世清的记忆中,来到朝鲜的日日夜夜,战场上总是炮火连天,飞机到处狂轰滥炸,“其实,能捡回一条命,真的是不容易的,你们这些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根本想不到,我们在朝鲜的作战条件有多差。”老人回忆起当时,声音也变得低沉,“我们当时枪支装备太落后,只有四五种类型,子弹有时还不匹配,很多枪打不响,美式装备太先进,牺牲的战友很多。”而那时候,战斗进行到紧要关头,已经是冬天,朝鲜的天气太冷,战士没有棉衣穿,到了晚上在大山里,就是在零下几十度硬生生熬着。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战友们为了坚守阵地,只能在战壕里相互依偎着,饥寒交迫。
和那些为国牺牲的战友一样,汪世清也是几乎每一次出任务,他都抱着为国捐躯的思想准备,在处处是危险的朝鲜战场,老人和死神多次擦肩而过。第一次遇到生命危险,是一次送递情报回归途中,遇到了美军飞机轰炸。当时,汪世清躲避不及,一颗炮弹直接落在了身旁,一瞬间,就被直接被炸飞到山坡下,“就听到轰地一声响,然后感觉人就飞起来了,接着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后来,汪世清才在战友的描述下得知,自己当时被炸飞后陷入昏迷。直到第二天,才被其他连队的战友发现,所幸救治及时,才活了下来,“三天后才回到自己的部队,也是走运才捡回了一条命。”因为那次被炸,直到今天,他的头和一只右手还留下了后遗症。
说着往事,老人无比唏嘘。当时,战斗基本上都是在晚上,战场也都是在山区,处处都是危险,外出执行任务,不是穿越战场就是翻越大山。有一次,汪世清在送情报途中,需要穿越一个峡谷,跨度有30余米,深度近百米,两山之间仅仅靠一根钢轨连接,大风呼呼地刮,钢轨被吹得摇摇晃晃,上面也只有一根钢丝作为“栏杆”。为了顺利完成任务,为了战斗的胜利,他冒着随时掉下去牺牲的危险颤颤巍巍地走了过去,“怕也的确怕,但是为了完成任务,只能咬牙坚持住。我想,当时自己也是走运,不然踩偏了一点,也可能没命了。”
女儿常伴身边 安享晚年生活
1953年11月,抗美援朝战争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朝鲜战场上战斗了两年多的汪世清也回到了祖国,整编后到师长身边担警卫员,直到1955年7月复员还乡,当时政府安排他到村里去工作,他坚决不愿意给组织添麻烦,执意在家务农。几十年风云变幻,如今国家也从当年的战火纷飞驶向了高速发展的和平崛起之路,而曾经为了保卫新中国流血受伤的汪世清老人,也过上了平静温馨的晚年生活。在记者采访时,老人的大女儿忙里忙外,时不时为父亲添杯茶水,看着女儿忙碌的身影,汪世清不由有些骄傲,“我老了,既享了国家的福,也享了儿女的福。”原来,老人的女儿早年远嫁南陵县,近年来眼看父亲孤身居住且年事渐高,便毅然将自己的小家摆在一边,回乡照顾老父,“我妈妈去世得早,他一个人住也没人照料,我不放心。而且我爸爸年轻时打仗吃了不少苦,身上留了不少老伤。我就想多照顾他几年,让他高高兴兴的。”
在汪世清头上、手上,记者看到了不少在战争中留下的旧伤,虽然那段惊心动魄的战争风云早已远去,但这些伤痕也犹如一个个勋章,铭刻了老人舍生忘死的无私付出。如今汪世清已是耄耋老人,曾经枪林弹雨早已成为往事,但他心中,却一直期盼着祖国永远和平,发展越来越好,“我们当年不怕死地去朝鲜,是为了什么?就为了保家卫国,现在终于和平了,中国发展得这么好,看到我的后代能在这么好的国家生活,一切牺牲都是值得!”
已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