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创新之问”,铜陵这样干!
来源:铜陵日报
2025-09-08

创新,是决胜未来的“关键变量”,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7月30日,全省季度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围绕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等7个方面,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在会上提出47个需要思考和破解的重大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突破的方向。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历史交汇点,以创新作答时代、以实干推动发展,是铜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贯彻省委部署的坚定行动,更是彰显铜陵担当、全力挺进全省第一方阵的必然选择。

那么,答好这道“创新之问”,铜陵靠什么闯新路、又以何创新绩?

“千年铜都”“魅力江城”,铜陵人的血脉中始终跃动着敢为人先、革故鼎新的基因。从“因铜立市”到“以铜兴市”,从“资源枯竭型城市”到“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铜陵不仅未沉溺于往昔辉煌,更将创新驱动熔铸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持续在闯新路中厚植优势,于创新绩中重塑辉煌。

作为传统资源型工矿城市转型的典型,铜陵勇于闯新路,持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开掘增长新极。铜陵有色等龙头企业大力推进智能化改造、工业互联网融合,以信息化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实现“铜产业”与“数字链”深度融合,走出一条依靠创新赋能、技术焕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创出转型新绩。

铜陵闯新路的信心,根植于历史,更涌动在当下。其创新绩的实践,见于科技驱动产业升级,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开放协作,寓于青铜古韵赋能文旅融合,更落在民生幸福踏实可感。

以创新之变 开产业之新

在铜陵经开区安徽泽攸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技术人员正在对扫描电子显微镜产品进行总装调试。该公司总经理张小龙表示,作为手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金钥匙”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他们实现了国产发射台式扫描电镜和电子束光刻机的突破。新产品仅传统设备五分之一体积、三分之一成本,让高端科研设备真正“飞入”寻常实验室。

为何能在较短时间内结出科技创新硕果?张小龙告诉记者,企业专注于扫描电镜、原位测量系统、台阶仪、探针台、电子束光刻机等精密设备的研究,坚持走创新引领、自主可控的技术发展路线。

“从场发射电子枪到超高集成度电子光学系统,从纳米精度光栅尺到纳牛力传感器,从超高真空零部件到仪器整机,我们坚持全线技术自研。”张小龙表示,近年来,在铜陵“高企倍增计划”支持下,企业享受奖补资金和税费优惠,更坚定地将年营收45%投入研发,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夜幕降临,实验室的灯火与长江的波光交相辉映。从传统“铜基地”迈向现代化“科创城”,铜陵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驱动力,要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持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不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我市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科升高”“规进高”“招引高”三条路径,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评尽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达标尽报”。同时,常态化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助企培训活动,科技服务实现“零距离”。

“我们将持续开展突出企业创新主体行动,构建完善‘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助力企业总体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陈晖说。

乘长三角“东风” 搭一体化“快车”

创新浪潮,奔涌于长三角这片发展热土。

从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近邻”,到创新共谋、发展共促的“伙伴”,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重要一员,我市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将融入长三角视为铜陵振兴的最大机遇、最强动力,牢牢把握“一体化”与“高质量”两大关键,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协同、开放联通、民生共享等重点领域,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全面深化与沪苏浙多层级、多维度合作,持续提升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参与度、贡献度和获得感。

走进狮子山高新区的铜陵洁雅生物科技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运转声不绝于耳,工人们正在流水线前忙碌地完成一批批发往世界各地的订单。该公司研发总监章俊强告诉记者:“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企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在上海建立了研发中心,持续拓展产品线,正推动业务从‘妆字号’向高附加值的‘械字号’转型升级。”

跨域联动,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内涵。当前,铜陵的工业经济仍处于“微笑曲线”底部的生产加工领域,缺乏位于价值曲线两端的产品。而长三角拥有一个4万亿级别的超级大城市上海、一个两万亿级别的苏州,以及7个万亿级别的城市,无疑是企业、项目、资金的富矿。面对如此机遇,铜陵该如何出击?

在义安经开区的嘉铜合创金属制品产业园二期项目现场,一栋栋现代化标准厂房拔地而起,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作为我省首批“省际产业合作园区”,该园区不仅是铜陵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关键平台,重点引进机械设备、紧固件、金属制品制造等企业,并持续完善上下游配套产业链。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为企业跨区域布局提供了难得机遇,也让更多优质企业,在产业协同中拓展了新空间、激活了新动能。“园区基础设施完善,真正实现了‘拎包入驻’。”安徽锐固汽车零部件公司负责人程民宏由衷感慨道。作为首批签约入驻嘉铜合创产业园的企业,眼下,他们正开足马力忙生产、赶订单,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充分体现出跨区域产业协同带来的强劲活力。

与此同时,铜陵旭创科技有限公司充分借助苏州总部的研发优势与技术积累,在我市布局建设了超高速光通信模块生产基地,致力于打造技术领先、产能规模化的光通信产业高地,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关键部件支撑。

一张张“新蓝图”,正是铜陵对“创新之问”的坚定回答,也为这座城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擘画出愈加清晰的高质量未来。

融文旅之美 铸城市之魂

又是一年禾黍香,最美人间胜春朝。

走进永泉小镇,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初秋的风中还带着夏末的余温,溪水潺潺,鸟鸣幽幽,石板路上偶见一两片早落的微黄叶片,雕花窗棂之间仍多是苍翠点缀,江南的韵味在夏秋之交显得朦胧而清新。

凤凰山脚下,曲径通幽,不见盛春牡丹,却已有银杏初染淡黄,枫叶略泛微红,簇簇秋菊初绽,在渐凉的风中轻轻摇曳,山色层次依稀,显出一份宁静的渐变之美。

暮色初降,犁桥水镇灯火渐明,檐角流光柔和勾勒,人声与桨声在傍晚微凉的空气中交融,非遗传承人的打铁花表演如星雨洒落,映照着蜿蜒的水道与古朴的桥影,仿佛一幅正在绘就的“清明上河图”,在初秋的夜色中悄然舒展。

从“诗和远方”到“经济新引擎”,铜陵文旅蝶变出圈路上的每一个脚印清晰可见,勾勒出古韵新风的文旅融合新画卷,也为“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增添了新的魅力。

这不仅是地域风貌的呈现,更是对“创新之问”的生动回应。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挖文旅资源,加快培育新场景、新业态、新产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良性互动,持续激活自然人文资源,真正实现从“创意”到“效益”、“流量”到“销量”的跨越。

创新不止于文旅,更延伸至消费市场的每一根脉络。提前报废老旧货车补贴最高4.5万元;28类农机报废更新获支持;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享受优惠;“徽动消费·乐购铜陵”消费券覆盖汽车、餐饮、百货……一系列政策如活水浸润,掀起从“政策落地”到“消费升级”的全民焕新浪潮,为市场注入强劲动能。

下一步,市发改委将联合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民政局等部门,持续应答“创新之问”,把扩大消费置于优先位置,强化统筹协调与资金管理,让国家政策真金白银精准直达,使企业群众收获实实在在的利好。

增民生之暖 建幸福新城

幸福是什么?

是清晨时分,家住丽景花园城的吕友重在悦江智慧农贸市场扫码溯源、选购新鲜蔬菜时的放心;

是午休间隙,青年职工王锦在我市首座“光储充检”一体化示范站,高效为新能源车充电时的省心;

是傍晚来临,双职工家长王女士从义安实验幼儿园“智慧延时班”接回孩子时的安心……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迁,多孩家庭面临的教育难题日益凸显。孩子分处不同学校,家长需在多个校区间奔波;参加家长会、关注孩子成长,精力难以兼顾……这些现实困境,成为教育改革亟待破解的问题。“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我市将全面试行‘长幼随学’服务,真正把教育关怀落到‘接送难’的关键处,把政策温暖送进多孩家庭的心坎里。”近日,市教体局发布的《关于做好2025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引发广泛关注。“长幼随学”不仅成为许多家庭交口称赞的“暖心政策”,更是铜陵以机制创新响应“民生关切”的生动缩影。

企业有呼声,政府见行动。当铜陵经开区一企业为三期项目投产急需1500多名用工而发愁时,上门服务的人社专员主动对接社区、拓宽渠道,精准化解企业“燃眉之急”。这样高效、靠前的服务,源于今年7月我市推出的“人社专员为企服务直通车”。60名人社专员“点对点”包保185家企业,依托“招才引智高校行”“周六有约·直播带岗”“入企探岗”等一系列创新方式,把用工服务从“窗口”送到“门口”,实现了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

更多创新实践正在铜陵民生领域悄然发生:“惠民菜篮子”保证10家商超全年供应平价菜,智慧化手段培育“食安名坊”守护舌尖安全;新增2.1万个停车泊位系统治理“停车难”;免费窝沟封闭与涂氟项目关爱儿童口腔健康……

从“长幼随学”到“为企服务直通车”,从“家门口的好学校”到“指尖可约的医疗资源”,这些看似细微的“关键小事”,覆盖多领域的创新实践并非孤立偶然,是铜陵以“创新之问”引领“民生之治”,用一项项走心、贴地的制度设计和服务变革,将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照进现实。全市累计投入4.8亿元,统筹推进30项民生实事,切实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位市民。

创新引领,“未来”已来。铜陵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潮头之上,铿锵应答“创新之问”,承千年古铜都之蕴,以科技赋能产业焕新,以开放深度融入长三角,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共建共享高品质生活,聚力打造智造新铜都、生态幸福城,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贡献更大铜陵力量。

责任编辑:

汪丹妮

评论

已输入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