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推进以来,郊区区委组织部聚焦“六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统筹协调多元力量,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基层自治多元化。落实城乡社区协商规范化建设,按照“7+X”模式,吸纳驻区单位代表、老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党外人士、群团组织负责人等人员成立城乡社区协商委员会,逐步完善党员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渠道,实现城乡社区多元协商共治。全面推行“平安会客厅”社区协商模式,以党建带群建,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基层社会治理“领头雁”作用,做实社会治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有力提升。
共驻共建结对化。开展“社区吹哨、支部报到、党员行动”活动,引导53个区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直属事业单位通过“多对一”的方式,与15个社区建立结对关系,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主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组织机关394名在职党员到结对社区报到服务,实现党组织和党员报到服务对社区全覆盖。今年以来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共到结对社区开展集中宣讲理论政策14次,参与疫情防控、文明劝导、美化社区环境等志愿服务活动347人次,关爱困难群众65人,办理民生实事10件,实施社区功能提升项目3个,形成共驻共建良好氛围。
志愿服务项目化。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吸纳53个报到单位党组织及64个辖区派出所、物业管理企业、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等组建区域化党建联盟,签订共建协议,建立党建联盟理事会议制度,按季度召开联席会议讨论、研究、决定党建联盟重要事宜。实施“管家计划”社区吹哨响应项目,15个社区按照微服务、微管理、微治理三个类别,梳理发布35个满足居民群众服务需求的“管家计划”项目,68个社区党建联盟单位认领并承担相应费用,推动党建联盟单位主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形成治理合力。
社区治理网格化。重新核定社区工作者职数,依据《铜陵市郊区社区工作者管理暂行办法》,综合社区规模、服务对象人数变动等因素,按照每200-300户居民配备1名社区工作者的标准,核定社区工作者职数共147人,保障社区各项工作正常开展。扎实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让公共服务在网格落实、矛盾风险在网格化解、群众满意在网格实现。对现有社区网格进行摸底,15个社区共划分123个网格,覆盖居民3万余户。
资格联审常态化。严格落实村(社区)“两委”干部常态联审机制,联合区纪委监委、区公安分局等14个部门,对照“七不能、七不宜”资格条件和负面清单,对今年补选的1名村党组织副书记和新招聘的6名后备干部进行区级联审,免去3名违纪村干部相应职务,清理1名受刑事处罚村干部,坚决杜绝不良人员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
法治培训制度化。加强干部队伍法制教育,制定各级领导干部和村(社区)“两委”干部培训计划,将《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纳入学习培训内容,逐步提高干部法纪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考试制度,推动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通过安徽干部教育在线开展网上学法用法考法,不断提升法治培训学习效果。(方莉莉)
已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