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前一枚枚承载着抗战记忆的勋章,闪烁着细碎而耀眼的光芒,映衬在97岁高龄的抗日老兵梅大光布满皱纹的脸上。回忆铺陈开来,那是呼啸的炮弹、芦苇荡里亲人的哭喊,以及那句“保家卫国”的少年誓言。于枪林弹雨中淬炼的忠诚与坚韧,像是一簇永不褪色的火焰,折射出一个民族最滚烫的记忆。
1928年出生的梅大光,人生的转折是在1944年夏天,这位16岁的少年得知表哥在繁昌抗日战斗中牺牲的消息。面对日军铁蹄下日渐破碎的家园,悲痛尚未消散,表哥生前“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信念,在他心里燃起了熊熊烈火。
梅大光至今依然清晰记得那个普通的清晨,他和同窗结伴偷偷溜出学校,一头扎进茫茫芦苇荡——“去找新四军,去打鬼子。”没想到自己当初脱口而出的这句话,却成了他们一生的注脚。芦苇荡里,亲人们的呼喊,像针一样扎在少年们的心上,有同学终究狠不下心走出去回了家,但梅大光却咬着牙躲在暗处,任凭泪水模糊视线,也不曾动摇。就这样,翻山越岭,一路打听,终于在民兵的指引下找到了驻扎在山上的新四军七师皖南支队。
战地条件艰苦,战争的残酷更是远超梅大光的想象。在家不曾吃过太多苦的他,硬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咬牙坚持,从什么都不会开始,自我加压,比旁人练得更勤、更狠。不久后,部队因医务人员紧缺选拔卫生干部,文化基础较好且表现优异的梅大光被选中。他认真学习,把医疗知识和战场需求紧紧结合,很快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卫生员。再后来,他便背着药箱穿梭在战士中间,跟着他们一起与敌人周旋。“晚上睡觉都不安稳,一晚上要转移好几个地方,就怕汉奸告密。”梅大光记得清楚,可即便如此,他从未想过退缩,“既然出来打鬼子,就不能怕苦,更不能害怕。”
战争不会给人犹豫的时间,生死往往就在一瞬间。1945年,铜陵县钟鸣镇的锁山战斗,成了梅大光一辈子忘不掉的记忆。当时他们包围了日军的堡垒,没等发起进攻,敌方大部队就带着机枪、钢炮赶来增援。敌众我寡,战士们只能用简易步枪边打边撤,撤退的路被炮火炸得浓烟滚滚。梅大光背着沉甸甸的急救包,在火网里拼命奔跑,耳边全是炮弹炸裂的“噼啪”声。等撤到根据地清点物品时,他才发现包里的药瓶大多被打碎,红色的药液渗出来,乍一看像极了鲜血。这样的生死考验,在梅大光的人生经历里又何止一次。他曾被炸伤后,浑身带血埋在土里,同行的战友们扒开泥土急救,才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再偏一点,我就真成一抔土了。”梅大光面色平静地说出这番话。他是幸运的,几度死里逃生,终于听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可在他眼前倒下的一个个战友们,却没能等来黎明。“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就是要摧毁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害怕,但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不会屈服的,绝对不会!所以我们胜利了。”说到此处,梅大光的语气变得格外坚定。
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多年的战争经历,也让梅大光落下了八级伤残,一只耳朵因轰炸失聪。伤口愈合形成的疤痕,最终变成了光荣的“勋章”。1955年,梅大光转业到铜陵,在医护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1988年离休后,他又加入市老兵宣讲团,成了孩子们口中的“红色故事大王”。虽然战争的创伤时常让他疼痛难忍,但只要说起那些烽火岁月,只要摸到胸前的奖章,他就来了精神。如今97岁的他,依然坚持把故事讲给下一代听:“要记住历史,记住那些牺牲的人,好好读书,长大为国家出力。”从芦苇荡里奔涌的少年意气,到战地救护时的医者仁心,再到离休后传承红色记忆的执着,梅大光用一生践行着“保家卫国”的初心。
责任编辑:
汪丹妮
已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