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书记,祝贺你啊,我那天在电视上看到你啦,坐在人民大会堂,虽然戴着口罩跟很多人坐在一排,但我一眼就认出你来了,我们看着都觉得好激动。”3月4日下午,当枞阳县白柳镇党委书记乔东福来到对接帮扶的古楼村群众李长生家中走访时,李长生远远地就伸出手来向他表示祝贺。
2月25日,乔东福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获得者,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从北京回来的这几日,他比平时更为忙碌: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谋划镇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进村入户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都说,‘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继续奋斗。”乔东福说,他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巩固和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当中,继续争当先锋示范。
因人施策 解决每一名贫困群众的难题
“乔书记对我们就像家人一样,一月一走访,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的生活好得很。”李长生是古楼村的一名退伍军人,因患有慢性病,缺乏劳动能力,妻子也患有疾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家庭生活困难。他告诉记者,这些年,乔东福不仅帮他们办理了慢性病卡、新农合和养老保险,还为他们申请了种菜、种茶补助和光伏发电等一系列扶贫政策,女儿也在政策资助下上了大学,他们在2018年顺利脱贫。
“脱贫后,乔书记对我们还是事事放心上。去年还帮我们申请了4万元的小额贷款,用于入股村集体产业,每年差不多能拿到2000元的分红。”李长生说,他们夫妻二人现在就在家种点茶叶和蔬菜,每年有1万多元的稳定收入,女儿也在合肥找到了工作,一个月有3000元的工资,“生活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白柳镇,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自2016年到白柳镇工作后,乔东福访遍了镇上的每一户贫困户,记挂着他们的每一个难处,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方面的突出问题。五年来,白柳镇1505户4404人全部实现高质量脱贫,4600余人次因教育扶贫资助得以安心学习,13000余人次享受健康扶贫政策,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274户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1400余户贫困户通过自来水并网改造实现饮水安全。
因地制宜 壮大每一个村的集体经济
白柳镇小岭村四面环山,多年来,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陈旧,经济始终发展不起来。2019年,小岭村党组织更是因集体经济薄弱被确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
然而,在乔东福看来,背靠大山不是局限,而是资源,只要找对了路子,大山就能给村民创造巨大的财富。于是,他带着小岭村党委班子,做调研、访群众、寻项目、找资金,因地制宜帮助该村制定了发展林业经济的方案,并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当地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2020年,在乔东福的直接推动下,小岭村白茶基地顺利动工并投入运营,当年就给小岭村村集体带来10多万元的收益,50余名贫困群众通过流转林地和就近务工增加收入。
3月5日,当记者来到小岭村的白茶基地时,看到漫山遍野都已栽种下新的茶苗,迎着阳光长出嫩绿的枝叶。“目前已栽种了300多亩茶苗,到这务工的都是当地百姓,高峰时段有200多人,仅去年下半年,他们人均拿到了7000元的务工费用。”基地负责人周小龙告诉记者,去年春节期间,乔东福多次找到他商谈打造白茶基地的事情,并协调解决了很多前期问题,让他深受感动,最终下定决心投资了该项目。
“白茶需要一定的生长周期,预计到2023年才可以采摘。虽然暂时不能形成经济效益,但我们有信心把白茶种植发展成为一个特色品牌产业。”周小龙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依托优势资源,多方位谋划项目,多渠道整合资金,计划投入1.5亿元,积极打造集茶叶种植园、垂钓中心、特色民宿、餐饮、休闲基地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项目,“项目建成后,不仅能为当地群众和村集体带来更多的收入,也能带动当地农业旅游迅速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同小岭村一样,近年来,白柳镇8个村都制定了各自的村级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了产业扶贫项目,建立了瓜蒌基地、稻虾共养基地、白茶基地等特色种养基地,村集体经济由薄弱甚至空白到现在的年总经营性收入近200万元,在带动贫困户以特色种养、入股分红、流转土地、就近务工等方式实现增收的同时,也为该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坚实基础。(方盼亮)
已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