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方盼亮)清明时节,71岁的黄文化和往年一样,手捧鲜花,从市区赶回枞阳县横埠镇黄山村的黄彬烈士纪念塔前,深鞠三躬,深切哀悼。这里长眠的是他的祖父、黄镇将军的胞弟。数十年来,每次祭扫,祖父的革命事迹都在他脑海中幕幕闪现,历久弥新。
黄文化出生时,黄彬已经牺牲了8年。自打他记事起,他的祖母和父亲就常跟他讲述祖父的故事,他自己也一直四处收集这位革命先人的点滴信息。
黄彬原名黄桂元,1912年出生于横埠镇黄山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30年,黄彬在浮山中学就读期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成为学运中流砥柱,同学们都称他为“急先锋”。1931年,在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封建势力的镇压打击下,黄彬被学校开除回乡后,便投入到桐东地区农民运动中。在中共桐城县委领导下,1932年3月,黄彬等人组织桐东五个乡农会的五六百会员在周潭发动农民示威暴动,并取得胜利。
“七七事变”爆发后,时年25岁的黄彬毅然加入抗日队伍,于1937年底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被派往新四军四支队工作,不久又奉命回到桐城县,组织成立了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统一指挥桐城东乡国民党团防武装。由于其中几个国民党团防武装消极抗日,不久,黄彬发动指挥部内的几个共产党员,筹建起一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
1939年,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撤销,在原游击队基础上成立桐城第二游击大队,黄彬任大队长。当年5月,在他的指挥下,一次夜袭汤沟镇河南小街,打死打伤日、伪军50多人;8月,偷袭老洲头日军炮楼,全歼日、伪军。这两次战斗沉重打击了枞阳境内的日、伪军,黄彬也因此被当地百姓尊称为“飞将军”。
“祖父英勇抗日,深受百姓拥戴,但却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迫害。”黄文化告诉记者,在1939年底,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后,黄彬率领游击大队中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东进无为抗日,被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独立营,活跃在桐、庐、无三县交界的三公山地区。
“1942年秋天,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当时,祖父已经担任新四军七师五五团副团长兼政治部主任,和政委肖锡辉率20多人到铜繁地区去招抚一支小部队,完成任务后趁夜乘船过江,不料在长江上遭遇一艘日军炮艇,船被击沉,不幸牺牲。”黄文化告诉记者,他的祖父牺牲时只有30岁,一生十分短暂,但却是奋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在祖父革命精神的指引下,黄文化和父亲以及子女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将始终牢记祖父的革命事迹和精神,并代代相传,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责任编辑:
已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