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安区坚持党建领航,推动信用生金 赋能乡村振兴新篇章
来源:先锋创作号
2021-09-08

e94af1f8e4b8a8c66766aabad08796d.jpg

近年来,义安区把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作为引领乡风文明、优化乡村治理的重要举措,不断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发挥普惠金融作用,推进全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牵住党建“牛鼻子”,提升组织力。实施“书记工程”。将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工作作为基层党建“书记工程”,着力构建“区委政府领导、组织部门统筹、职能部门推进、乡镇和村落实、金融机构配合”的“五位一体”工作机制。加强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与“一抓双促”、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强乡村振兴骨干队伍等结合力度,将农村党建资源转化成信用建设活力,将信用建设活力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实现信用村建设全面进步、全面提升。健全会议机制。及时调整联席会议及办公室成员,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实行“月调度、季盘点”机制,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联席会议办公室专班人员实行“一周一碰头”,总结盘点工作进展、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安排部署下步工作。致力于严明责任与推动工作相结合,通过事前预防、层层负责方式,唤醒选点乡村落实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工作的主体责任。组建联合党委。指导乡村成立乡银联合党委2个。制定年度目标任务书,梳理目标、责任、时限“三个清单”,明确双方职责任务。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健全会议决策、调度、落实、反馈机制,保证各项联建工作顺利推进,提升工作规范化水平。积极依托联合党组织沟通平台,及时交流反馈农村信用主体用信变更、融资需求及涉农信贷产品的优化更新等信息。

拓宽成果“运用面”,提升创新力。完成规定动作。组织25名平台管理员和92名信息采集员开展业务培训,确保信息采集人员熟练掌握信息采集要点和操作方法。指导乡村成立评议小组103个,审议小组21个,监督小组2个。完成1.6万余农户信息采集和乡风文明评议工作,新增发掘94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2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推动乡村振兴。强化授信用信,与4家金融机构合作,运用贴息、奖励等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提高贷款额度、降低利率,为各类信用主体提供优惠、特色金融产品。探索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建立“担保机构+金融机构+政府”三方风险共担机制。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授信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抵质押担保方式、拓宽政策性保险覆盖面,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目前两个选点乡镇累计授信金额3.39亿元,用信金额1.45亿元。助力乡村治理。找准“信用建设+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结合点,扩展结果运用场景。指导乡村建设信用超市3个,村民通过守信行为获得“信用积分”兑换相关商品。探索与本地商超、公共交通、医疗体检、景点门票等领域合作,推出各项便民惠民措施,用“小积分”激活乡村治理的“大能量”,有效促进信用变金,乡村善治。

聚焦建设“一盘棋”,提升推动力。突出宣传引导。通过义安融媒体中心、义安先锋网和全区99个党群服务中心、12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平台,结合“书记夜话”、“主题党日”等活动,线上线下共同宣传发动,将相关政策和信用信息传达到田间地头。引导党员群众重信用信,强化农村居民信用意识和金融意识。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两个选点乡镇被评为“中国好人”1人、“安徽好人”4人,组建志愿服务队100个,参与志愿服务1900余人。强化人才支撑。区级抽调9名工作人员成立工作专班,落实办公场所,完成联席会议办公室交办的各项任务。积极引导金融人才向乡村流动,激发工作活力,金融机构选派12名“金融村官”驻村,各村党组织明确1名村干部作为金融协理员,统筹做好业务培训、政策宣传、业务办理、跟踪服务。安排7名专业农业技术人员组成产业服务团,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以专业素质促工作提升。注重考核激励。把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情况纳入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重要部分和乡镇对村“千分制”考核必考内容,考核结果与村干部绩效报酬相挂钩。同时作为选拔村干部、发展党员、推荐“两代表一委员”及其他各类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每年评选表彰工作积极性好、工作成效显著的金融机构,并给予政策倾斜。

责任编辑:

葛啊师

评论

已输入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