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底深处,负930米。这里没有阳光,矿灯穿过厚重的黑暗,空气里是矿石的微尘。但这里有光,一片炽烈的红正灼灼燃烧。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7月1日上午,铜陵有色冬瓜山铜矿9名新党员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身着满是矿尘的工装,头戴闪亮的矿灯,面向岩壁上那面鲜红的党旗,高举右拳,庄严宣誓。
掘进一区党支部书记王顺站在党旗前,声音盖过远处机器的嗡鸣:“同志们,今天这堂党课,就开在战斗的最前沿。为啥讲‘艰苦奋斗’?答案就在咱们手里、脚下!”他拾起一块刚采下的矿石标本,矿灯的光束打上去,内部的金属结晶折射出细碎的光点。“当年狮子山铜矿第一代创业者,条件比现在艰苦十倍,硬是用钢钎大锤凿出了希望。”
话语在巷道里回响。“这块矿石,从地下到炼成铜,要千锤百炼。我们党员的党性,在千米井下的每一次攻坚、每一次突破中,同样要经历这样的淬炼。”
一滴汗水顺着杨邦能的安全帽带滑落。这位省“劳动模范”、凿岩台车工,轻轻拂过胸前的党徽。“在千米井下过‘七一’,感觉很不一样。”他的声音带着粗粝感,“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不是印在书本上的字,它就刻在这儿,在每一块矿石里,在每一寸巷道中。”
作为“矿二代”,他从小听父亲讲井下的故事,特别是那些先进党员、党员劳模的故事。那些名字和形象已在他的心中生了根。多年来,杨邦能累计掘进46.7万立方米,长度超过3.2万米,平均每年超计划26.2%。
“老杨说得对!铜是咋来的?是矿工兄弟从石头里一锤一凿‘炼’出来的。党性,也是在这千米深井里千锤百炼出来的。”王顺接过话,声音洪亮,“咱这千米矿井,是国家铜料的‘压舱石’,也是矿山党建的‘主阵地’。”
从1966年狮子山铜矿的第一声开山炮响,到如今冬瓜山铜矿年产两万余吨、支撑铜陵有色国内铜料“半壁江山”,六十年矿脉蜿蜒,一条红色的生命线始终坚韧如钢。矿山的党建阵地随着矿脉向地底延伸——采掘推进到哪里,鲜红的党旗就立在哪里;采场开拓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到哪里。
于是,巷道深处有了“井下党校”。轮休时,工友们在“文化驿站”看书读报;粉尘墙上,阅报栏更新着时事;井下党员活动室内,“三会一课”的灯光映照着专注学习的脸庞。
千米之下,悄然改变。该矿党群工作部副部长汤菁站在党旗下,感受着现场的热度,“我们要让党旗在每一个关键岗位飘扬,让党的思想在每一位党员心里扎根、生长。”
责任编辑:
汪丹妮
已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