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戒断反应”得下猛药
黄琦
戒断反应本是医学术语,指突然停止使用成瘾物质后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而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当下,也出现了特殊的“医学现象”——那些被默许多年的不良习惯突然“断供”,部分党员干部开始出现“浑身不得劲”的“戒断反应”。这种不适恰是政治生态排毒修复的必经阶段,就像老烟民掐灭烟头时的手抖,本质上是对病态依赖的生理性抗议。
长期形成的不良“潜规则”,让部分党员干部产生成瘾性依赖。过去的“潜规则”就像一套扭曲的“舒适套餐”,让不少干部患上了“权力依赖症”。曾几何时,酒局江湖里“公款吃喝”是硬通货,有人把饭桌上的杯盏交错当成“资源孵化器”,觉得没了酒局就像断了WiFi的现代人,焦虑于“人脉信号弱”“信息流量低”。更有趣的是礼品礼金领域的“人情迷思”,那些打着“节日问候”旗号的红包,实则是权力交换的“充值卡”,如今没了这些“社交小道具”,有人仿佛丢了朋友圈点赞数,直呼“面子余额不足”。而形式主义的“仪式依赖症”更典型,精简会议后,习惯了“文件治国”的干部突然没了冗长议程做“背景板”,就像演员没了舞台布景,一时竟忘了怎么“表演工作”。
为何会出现这种“戒断综合征”?本质是部分党员干部患上了“三重依赖症”。从思想根源看,一些人理想信念的“地基”本就是“豆腐渣工程”,把党纪党规当“选修课”,让私欲膨胀成“承重墙”,一旦违规行为被“断水断电”,“权力优越感”的摩天大楼自然出现“沉降裂缝”;从行为习惯看,一些人则是患有“温水青蛙综合征”,长期泡在“宽松软”的温水里,突然放进“严紧实”的制度冰箱,那些靠特权投机的“游泳姿势”自然僵硬变形,轻则焦虑重则抵触;从利益调整看,利益链条的断裂更像“理财爆雷”,过去靠违规操作的“高息收益”突然清零,那些把权力当“理财产品”的干部,自然要经历“账户缩水”的阵痛期。种种表现折射出的是部分党员干部对全面从严治党的认识偏差,凸显了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完善常态化监督机制的必要性。
面对“戒断反应”,有人选择“硬扛排毒”,有人却偷偷“复吸旧习”。前者就像戒掉宵夜的健身者,虽然初期“嘴馋”难忍,但腾出的时间既可用于钻研工作、自我提升与家庭陪伴,实现工作生活平衡;又可推动权力规范运行,为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而后者则是“旧病”复发,从罗山县10名干部学习教育期间违规吃喝到黄梅县有关党员干部违规吃喝,再到宿松县千岭乡党政领导班子等违规吃喝,反映的不仅是行为上的违规违纪,更是无法克服戒断反应而导致的“复发症”。在“旧病”的支配之下,仍有一部分人把公款吃喝玩成“密室逃脱”,躲进私人会所搞“地下酒局”,用“拆分报销”玩“财务魔术”,甚至在落实政策时上演“口头承诺秀”。这种“复发症”的可怕之处在于,违规行为会像耐药菌一样变异升级,让作风建设陷入“打地鼠”困局。
戒断反应虽然难熬,却绝非“休战”的借口和继续堕落的理由,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彻底摆脱“戒断痛苦”,得下“组合疗法”的猛药。思想教育是“基础疗程”,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变成“必修课”,通过警示教育片当“清醒剂”,廉政基地参观做“排毒疗养”,让纪律规矩从“考试重点”变成“肌肉记忆”。监督执纪是“特效针剂”,日常监督要像“家庭医生”般细致,对违规违纪行为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干预;查处力度要像“退烧药”般见效,让违规者尝到“药到病除”的痛感。制度建设则是“长效疫苗”,根据新形势更新“防疫指南”,把执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题库”,再配上群众监督的“全民检测仪”,让不良作风无处遁形。
这场“戒断反应”就像一场体质大考,检验着党员干部对权力的认知纯度。当每个干部只有把纪律规矩当成“日常维生素”,把为民服务变成“本能反应”,才能彻底告别对不良习惯的“药物依赖”,让政治生态真正迎来“免疫增强”的健康春天。
已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