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锋评】让“金色名片”底色更亮
来源:中安在线
2025-04-29

【徽锋评】让“金色名片”底色更亮

谢实垚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徙木立信”的政治魄力、“抓铁有痕”的坚韧意志,推动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当前,作风建设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各地各部门要以自我革新的魄力祛除沉疴积弊,通过刚性机制筑牢规范根基、依托智能驱动提升监管效能、构建全周期防控体系形成长效治理,持续擦亮作风建设“金色名片”。

  制度筑基消弭破窗隐患。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作风建设,集中教育整顿是有必要的,但根本上还是要靠制度”。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当前,有些干部存在“法不责微”的侥幸心理,根源在于制度约束未穿透思想“夹层”。反观先行地区,北京市制定公务接待“三定三禁”清单,明确定点接待、定额标准、定员陪同和禁止事项;上海市创新公车管理“四个一”模式,公车运维成本、节假日非公务出行实现“双下降”;浙江省实施婚丧喜庆事宜“双报告双承诺”机制,党员干部婚丧宴请平均规模和群众投诉均大幅下降。这些事例生动诠释了,思想自觉不能仅靠“觉悟保鲜”,必须用制度刚性熔铸规矩意识。要建立全流程标准化制度体系,明确公务接待“四定”标准,会议活动实施“三限”管理;构建上级督查、纪委暗访、第三方评估、群众扫码监督“四位一体”监督网络,将作风考核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确保制度既如“带电高压线”震慑常在,又如“精密齿轮组”环环咬合。

  技术赋能遏制“四风”变异。给制度装上“数字神经”,才能感知每一处毛细血管的梗阻与病变。放眼长三角发达地区,上海运用区块链技术固化公务接待数据,每笔消费实时上链存证,违规接待下降76%;浙江为4.2万辆公车安装“北斗+ETC”双模终端,公车私用预警下降89%;广东通过AI发票识别系统精准捕捉变异报销,年拦截异常票据超2万张;深圳引入“光盘识别系统”,餐盘剩菜超15%自动扣费,推动厨余垃圾减量52%。实践充分证明,制度执行力需插上技术翅膀。技术迭代倒逼制度进化,制度创新反哺技术突破。唯有让科技之刃与制度之魂深度融合,方能锻造出监督利器。一方面,要构建全域感知的智能监管体系,打通财政、公安、市监等部门数据壁垒,建立公务消费、公车轨迹、税务发票等数据共享池。另一方面,要建立技术反馈驱动的制度进化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高频违规问题,动态更新“四风”隐形变异问题负面清单,实现“数据穿透监督”与“制度动态迭代”的双向闭环。

  闭环织网筑牢权力堤坝。闭环治理不是给问题贴封条,而是为权力筑堤坝。揆诸当下,作风问题“整改—复发—再整改”怪圈依旧存在,从公车私用“游击战”,到超标办公用房“变脸术”,到公款吃喝“阵地转移”,再到会议费“乾坤大挪移”,此类“击鼓传花”式整改暴露出闭环机制的断裂,折射出作风建设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困境。反观浙江推行“公务餐改革”,通过“一码通”平台实现申请、审批、支付、评价全流程线上留痕,纪委可随时回溯抽查,推动违规公务接待复发率下降。这充分说明了,阻断问题复发,必须构建“监督-整改-反馈-问责”的全链条闭环。要推行“红黄蓝”三色整改清单,顶风违纪红色问题24小时挂牌督办,制度漏洞黄色问题限期建章立制,作风不实蓝色问题纳入日常教育;建立“整改熔断机制”,对敷衍整改单位暂停项目审批、评优资格;定期召开“制度效能听证会”,邀请企业家、群众代表对整改实效“穿透式验收”,让制度长出倒逼落实的“钢牙利齿”。

责任编辑:

汪丹妮

评论

已输入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