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位”亦需“帅谋”
来源:浦梦婷
2025-10-23

基层工作者常自喻为“兵位”,身处执行一线,直面具体事务。然而,一些人却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古训,曲解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躺平”哲学。这种认知一旦固化,极易催生“置身事外、袖手旁观”的消极心态,形成“唯上是从、机械照搬”的工作惯性,其典型表现,便是甘当“二传手”、乐做“中转站”。这样的执行模式,看似“不折不扣”,实则既接不上政策精神的“天线”,也接不了基层实际的“地气”,最终导致好政策在“最后一公里”失了真、走了样,甚至沦为形式主义的注脚。

究其根源,在于“行”与“思”的割裂、“位”与“为”的错位。“兵位”之责在于忠实执行,这本无异议。但若只重“兵位”之“行”,不修“帅谋”之“思”,则视野必固于方寸,行动必陷于机械。不明深意,则执行必浅;不晓大势,则行动必偏。执行者若不能深刻领悟政策初衷、把握大局趋向,面对千差万别的基层实际,难免陷入“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困境,使良政美意悬在半空,让群众期待沦为失望。

破局之道,在于推动“兵位”之履责与“帅谋”之格局相统一。这并非要求执行者越权决策,而是要培育一种“在位知责、在岗思为”的责任自觉。为此,需要执行者与制度设计双向发力、同频共振。于执行者而言,需“抬头看路”与“俯身调研”相结合,实现能动的创造。基层干部要主动破除“位卑言轻”的思想枷锁,自觉将岗位工作置于事业发展全局中去审视,既要看清“手中活”,更要理解“国之大者”。唯有吃透宏观战略“为何而为”,才能创造性地谋划岗位“如何善为”,确保顶层设计精准落地。同时,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扑下身子、沉到一线,与群众坐一条板凳,听真话、察实情、挖痛点,从群众的“急难愁盼”中找准工作发力点,真正把上级要求与群众需求紧密结合,将宏伟蓝图细化为本岗位切实可行的“施工图”。于组织层面,需“有效赋权”与“精准减压”相协同,营造敢为的环境。组织部门要敢于将更多决策权、处置权下放一线,赋予基层干部与其职责相匹配的临机决断空间。尤其在处置突发事件、解决复杂矛盾时,能让他们能及时调用“帅谋”、果断拍板,避免因事事请示、层层报批而贻误战机。同时,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完善细化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坚决破除“洗碗效应”,防止“干得多错得多”的逆向激励,让广大基层干部放下顾虑、轻装上阵,敢谋善为。

“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当“帅谋”的格局与“兵位”的履职能够融于一炉,个体的创造与组织的保障实现同频共振,基层工作便能超越简单重复的执行,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事业筑牢最坚实的根基。(作者单位: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

汪丹妮

评论

已输入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