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城市治理的“硬核力量”
王怡然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宏伟蓝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这六个关键词承载着亿万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宏伟目标从规划走向落地,核心在人,关键在队伍。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城市工作队伍,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党建引领,正是锻造这支“硬核力量”的根本保证,为队伍注入坚定信念、明确前进坐标、激发深层动力,确保城市发展始终沿着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航道坚定前行。
筑牢“为谁建城”的政治灵魂,校准城市发展根本立场。城市工作纷繁复杂,高楼大厦与背街小巷交织,宏大规划与细微民生并存。面对这种复杂性,其核心指向必须清晰而坚定——一切为了人民福祉,这是城市发展最深沉、最根本的政治灵魂。党的全面领导,首要任务就是确保城市工作队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站稳“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根本立场。党建引领的核心要义,在于引导队伍深刻领悟并践行这一本质属性,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理念转化为行动自觉。这意味着必须坚决摒弃那些重“显绩”轻“潜绩”、重“面子”轻“里子”的迷思,杜绝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从规划蓝图的前瞻考量,到建设施工的精细操作,再到日常管理的贴心服务,都需要时刻叩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命题。将人民的需求、感受和满意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发展的航向才不会在喧嚣中迷失,宝贵的公共资源才能精准滴灌到民生的“干渴之地”,队伍的智慧与汗水才能凝聚成提升人民幸福感的磅礴力量。
锤炼“善解难题”的实战本领,锻造城市治理专业力量。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每一项任务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都对城市工作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党建引领队伍能力提升,其核心价值在于将党的强大组织优势、动员优势、资源整合优势,高效转化为队伍破解现实难题、驾驭复杂局面的实战效能。无论是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在保护文脉与改善民生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还是智慧韧性城市建设有效整合数据资源、预判风险挑战、实现平急转换,或是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精准对接千家万户的差异化需求,都离不开“绣花”般的精细功夫和“庖丁解牛”般的精准操作能力。党建引领应成为队伍专业成长的“练兵场”。通过搭建学习平台、强化实践锻炼、推动跨领域交流,引导队伍系统学习掌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治理的客观规律,熟练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治理“新工具”“新语言”。更关键的是,要推动队伍将宏观政策要求、上级决策部署,创造性、精准性地转化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施工图”和“操作法”。
营造“实干争先”的奋斗生态,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党建引领激发队伍活力,其最终落脚点是营造一个风清气正、鼓励探索、支持担当、宽容失误的干事创业生态环境。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是根本前提,必须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杜绝“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虚浮之风。队伍的精气神需要正向激励来滋养和引导,关键在于建立注重实际成效、聚焦群众口碑的工作导向和激励机制。要把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城市发展中关键瓶颈问题的有效解决,作为衡量工作优劣的核心标尺。让“群众满意”成为最响亮的掌声,让“问题解决”成为最硬核的勋章,引导队伍把心思和精力真正聚焦到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实际价值上来。旗帜鲜明地为那些勇于担当、锐意创新的干部撑腰鼓劲至关重要。建立健全清晰的权责边界和有效的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在推动改革创新、破解历史遗留问题、应对突发事件等过程中,出于公心、符合程序、未谋私利且勤勉尽责的探索性失误,应当予以宽容和保护。要营造积极向上、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让那些在城市更新一线、社区治理前沿、智慧建设高地默默耕耘、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脱颖而出,让他们的故事被看见、经验被推广、精神被弘扬。
已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