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空心村”党建难题 关键在“实”
来源:组织人事报
2025-04-15

破解“空心村”党建难题 关键在“实”

吕娜娜


当下,“空心村” 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党员年龄结构老化,留守党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等等,难以适应新时代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在一些偏远的 “空心村”,党员平均年龄超过 50 岁,年轻党员稀缺,面对新的党建理念和工作方法,接受与应用能力较弱。有些“空心村”组织生活内容单调乏味,缺乏吸引力,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难以有效发挥。还有一些村庄的组织生活会仅仅是照本宣科地读文件,流于形式,党员参与度低,无法真正凝聚起力量。个别村集体经济薄弱,缺乏支柱产业,难以吸引人才回流,而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足,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有待加强。

破解“空心村”党建难题,不能光喊口号,要出实招,才能见实效。首先,要优化组织架构,注重培养年轻党员。通过划分片区网格,整合邻近村庄资源,联合开展服务,形成“党建联合体”协同治理模式;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培育后备力量。积极吸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优秀人才回乡入党,选拔有能力的党员担任村干部,同时提高基层干部待遇,通过“双向发力”激励人才扎根乡村。其次,强化党建文化引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如农耕传统),将党建与文旅、教育结合,既传承文化又提升治理效能,增强群众认同感。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积极探索“村村联建”“村企共建”等模式,整合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吸引人才回流,让党员成为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基层党建贯穿乡村振兴的各个环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必须真抓实干、持之以恒,进一步打破城乡壁垒,以系统性思维推动党建与产业、文化、生态深度融合,通过实招真正实现“空心村”向“实心村”转变。

责任编辑:

汪丹妮

评论

已输入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