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聚铜都千帆竞 智创新质向未来
——我市人才工作综述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人才工作部署要求,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实效化,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以人才“关键变量”赋能发展“最大增量”。
坚持产才共融,以多元举措延揽八方英才
“要做好人才集聚‘大文章’,找准产业与人才的结合点,在引育留用上下功夫,以人才资源集聚推动创新要素聚合。”市委书记杨宏星多次强调,要结合铜陵实际,找到可为能为的突破口,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人才是城市活力之源。我市聚焦人才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围绕产业“矩阵”打造人才“雁阵”,精准发力、多措并举汇聚人才,推动人才资源新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发展新动能。申报入选国家重点引才计划连续两年实现突破,专项工作多次获上级部门肯定,近四年大学生招引数年均增速超60%,实现人口净增长,跻身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百强。
注重青年人才靶向招引——今年3月初,全市“一目录两清单”征集编制工作动员部署会召开,会后各产业链、各县区园区累计走访948家企业,3.2万名人才招引需求和186项技术合作需求编制成册,为产才供需精准匹配夯实了基础。
“希望各位就业处长继续支持铜陵的大学生招引工作,当好铜陵的宣传员、引荐官,促进更多大学生了解铜陵、选择铜陵。”在5月底举办的高校就业处长铜陵行活动上,武汉理工大学等15所高校的就业处长被聘为“招才引智顾问”。这已经是我市连续第三年举办该项活动,累计与35所高校签订就业创业实践合作协议,每年牵线组织一大批高校学子来铜开展实习实践。
除了“请进来”,我市还坚持“走出去”,每年紧抓春秋两季就业黄金期,市领导带队与高校领导对接,推介引才需求。上半年累计组织768家企业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69场,完成大学生年度招引目标任务的50.3%。
拓宽高层次人才集聚路径——2024年,我市首届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汇聚各方英才,麻省理工、剑桥大学等海外及港澳台参赛项目占比18%,一口气签约落地13个项目,9个项目获基金跟投支持。今年接续举办第二届大赛,项目数同比增长22%。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招引为驱动。去年以来,我市开展第二届“智汇铜都”人才周、百家上市公司企业家铜陵行、中国科大校友铜陵行等产才对接活动37场,广泛邀请专家人才来铜,累计获取项目投资线索59条,促成13个重点项目签约,总投资约80亿元。丁文江院士团队镁合金装备应用、郑南宁院士团队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高端技术转化项目相继落地。2024年新增领军人才245人,累计认定省E类以上高层次人才超8000人。
强化在外人才乡情感召——“虽然身在北京,但是家乡和母校一直是我的牵挂。”在去年10月举办的浮山中学百年校庆庆典上,汪旭光院士深情回忆求学经历。
“希望在京乡友继续发挥自身专业和行业优势,积极为家乡建言献策、牵线搭桥、宣传推介,把更多资源、更多项目导入铜陵。”2024年12月底,市委书记杨宏星赴北京参加铜陵高质量发展恳谈会,陆林院士等40余位铜陵籍院士专家齐聚一堂,为家乡发展献计出力。
春节前夕,市委书记杨宏星与70余位返乡优秀人才、企业家代表座谈交流。各县区也联动举办在外人才新春恳谈会,相关做法获《人民日报》头版报道。
此外,聘请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6所高校书记(校长)担任人才强市战略顾问;在上海、南京、杭州等13家驻外商协会建立人才工作站……
一场场活动、一项项举措体现出我市对在外人才宝贵资源的重视。目前,通过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摸排,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已收录6000余位高层次人才信息,并实现常态化更新。
激活创新引擎,以平台扩容打造聚才磁场
“这里有创新的风口和发展的舞台,选铜陵是来对了!”作为半导体领域的海归博士,鄢雅琼经过比选考虑最终接受了镓特半导体科技(铜陵)公司的“橄榄枝”,来铜陵深耕自己的事业梦想。
平台优则人才聚。铜陵精心打造人才施展才华、成长攀登的平台,充分释放人才红利,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借梯登高汇聚创新要素——针对本地高校创新资源薄弱的现状,我市广泛对接外部大院大所,与东南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13所高校签订市校战略合作协议;围绕铜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加大与江西理工大学产学研对接;成立石墨烯产业研究院,与吉林大学、矿冶科技集团、浙江理工大学等共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0余个。
建立“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答题”机制,面向合作院校实施“揭榜挂帅”联合攻关,2024年累计9项企业技术难题成功揭榜。深度参与安徽高等研究院建设,遴选校企联合科研与人才培养项目22个,居全省第四。铜陵有色牵头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联合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批立项,2024年累计10个研发项目入选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校企合作广结创新硕果。
以用为本共享技术成果——“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我们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上存在困难,途径比较受限,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陈旭博士担任公司科技副总后,围绕氯化亚铜等新产品研发,形成了3项发明授权专利,企业生产成本下降了20%。”安徽旭晶粉体新材料科技公司总经理江建平说。
近年来,我市创新实施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计划”,印发“产业教授”选聘管理办法,新选聘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共16名,有效打通企业与高校人才双向流动通道。
从高校院所选派23名专家来铜挂职,组建新一批科技服务团,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60余个;
在中关村实体化打造铜领未来科创中心,支持富乐德、蓝盾光电子等重点企业在先发地区设立人才飞地;
……
通过柔性借智用才,“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质效正不断彰显。
厚植沃土赋能人才成长——7月25日,第三届安徽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在合肥落下帷幕。经过激烈角逐,我市推荐的铜陵有色博士后研究项目“基于人造锂辉石渣系的废旧锂电池熔炼回收关键技术”获奖。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离不开青年科技人才。我市持续加大博士后等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建成国家级、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1家,累计68名博士后进站。新入选江淮英才培养计划团队项目数居全省第二。
技能人才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打开技能人才成长空间,才能打开产业发展新空间。为此,我市印发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意见,优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真金白银支持在铜院校开设订单班。支持铜陵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公司共建鸿蒙开发与应用产业学院,入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名单。坚持以赛促训,连续举办八届职业技能大赛,代表队在2024年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国际总决赛中夺得银牌。发挥“传帮带”作用,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49家,2024年以来新增高技能人才1.8万人。
突出拴心留人,以精细服务涵养暖心生态
“铜陵的服务有温度也有速度。”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翟保金感慨道。“这里不仅给资金,更给尊重。”作为省B类高层次人才,他既享受安家补贴政策,也是市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同时还享受铜都英才卡集成提供的医疗绿色通道等16项礼遇。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打造好涵养人才的“生态圈”,何愁人才活水不奔涌?
我市聚焦“投资于人”,坚持“让人才的事好办,把人才的事办好”,让人才感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如家”生态。
体系化塑优工作机制——去年4月28日,市委人才工作局在全省率先揭牌成立,创新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工作新格局。今年2月6日,首次将“招才引智”纳入全市新春第一会表彰,评选授牌10家年度人才集聚示范企业,引导各方面重视人才。
从《关于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的实施意见》,到《党委(党组)书记抓人才工作述职评议办法》,再到《关于实施2025年度书记抓人才工作项目的通知》……一份份机制文件环环相扣,推动人才工作体系不断完善。从“产业人才八条”到“人才强市十条”,从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到教育、卫健人才引育办法……一项项政策举措接续推出,加速人才活力充分释放。
高质量搭建服务载体——选聘30名助企人才专员;依托铜陵人才之家举办“天井湖人才沙龙”23场,解决人才诉求83个;升级人才一体化服务平台,构建起“一员一家一平台”服务网络,让人才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
青年人才驿站7天免费入住、首批高品质人才公寓示范化项目年内竣工、人才房票最高抵扣30万元首付款,“求职一张床、入职一间房、安居一套房”的递进式服务供给逐步优化。
全方位擦亮爱才名片——“这是一次收获满满的休假,既放松了身心,又拓宽了视野。”省重点人才计划专家张先兵在今年高层次人才研修疗养活动中表示,“受邀参加本次活动让我倍感温暖、备受激励。”
我市将爱才的细节融入城市基因,在全省率先启动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常态化开展“铜心缘”青年人才交友联谊,每年举办“520”青年人才集体婚礼,人才获得感、归属感持续增强。
如今的铜陵,各类千里马竞相奔腾,人才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澎湃不竭的发展优势。迈步新征程,我市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奋进姿态创新聚才路径,以实干举措拓宽筑梦舞台,以赤忱之心打造友好生态,为谱写现代化幸福铜陵建设新篇章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已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