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风来”不如“迎风去”
来源:浦梦婷
2025-10-16

时代大潮,奔涌不息。置身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每一位年轻干部都面临着如何作为的重大抉择:是静观其变、等待条件的“等风来”,还是闻风而动、主动破局的“迎风去”?这不仅是工作方法的分野,更是宗旨意识、精神境界与责任担当的集中体现。答案鲜明而坚定:与其被动“等风来”,不如主动“迎风去”。

“等风来”者,其心或存审慎,然稍有不慎便滑向怠惰与观望。这种姿态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求稳怕错、畏难求安的“太平官”思维。他们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持“等靠”思想,面对任务坐等上级部署,落实政策等待上级批示,处置事件依靠上级命令,如此以来,不仅消磨干劲,还可能导致民生诉求搁置、政策红利空转。与之相对,“迎风去”者则展现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主动担当。这种“迎风去”式干部,于政策未明时先行探索,于资源有限时整合优化,于矛盾凸显时靠前化解,于群众未言时洞悉需求。他们不坐等东风,而是主动造势;不空谈条件,而是创造可能。其行动背后,是“朝受命、夕饮冰”的紧迫感,是“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心。“等风来”或可得一时之安逸,但“迎风去”才能创万世之基业。年轻干部正值朝气蓬勃、奋发有为之时,切不可让“等”字绊住了脚步,必须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主动作为始终是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当然,“迎风去”绝非盲目蛮干,而是向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精准发力,是一场需要理性、韧性与勇气的深刻实践。首先,要善“识风”,练就洞察大势的远见。真正的时代大势,蕴藏于人民期盼、改革方向和社会规律之中。年轻干部须避免被碎片化信息遮蔽视野,应持续深化对国情、省情乃至具体地情的系统认知,从中央精神中辨明方向,从基层实践中感知真实。唯有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分辨何为持久深刻的“时代长风”,何为转瞬即逝的“阵风”“歪风”,才能确保“迎风”之举方向不偏、目标明确,使行动建立在清醒认知与科学判断的基础之上。其次,要能“抗风”,锤炼逆势突围的定力。前行之路从无坦途,必然遭遇外部挑战的“顶头风”、内部矛盾的“回旋风”,以及各种困难的“逆风”、误解的“冷风”、诱惑的“邪风”。面对风浪考验,年轻干部当涵养“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磐石定力,拒做左右摇摆的“墙头草”;需修炼“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心理素质,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保持头脑清醒;更要锻造“风雨浸衣骨更硬”的坚韧品格,淬炼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钢铁意志。最后,要敢“造风”,激发开拓新局的锐气。“造风”意味着从执行者向创造者转变,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跃升。在改革攻坚期与发展关键期,循规蹈矩难以突破瓶颈,亦步亦趋无法走在前列。必须摒弃“看客”心态,强化“主角”意识,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激发行动,以“慢不得”的危机感驱动创新,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突破作为。要以“首闯者”姿态大胆尝试,从无到有打开新局,由点及面形成示范,真正以主动作为凝聚态势、引领风向。

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阶段。乡村振兴的第一线、科技攻关的最前沿、基层治理的细微处、应急处突的紧要时,都是广大年轻干部“迎风”而立、淬炼成长的最佳课堂。年轻干部当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主动迎风、向风而行,做大势的洞察者、风骨的锻造者、新局的开拓者,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奋力书写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青春的绚丽华章!(作者单位: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

汪丹妮

评论

已输入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