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教育这片热土——记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徐昌明
来源:铜陵日报
2021-08-19

坚守教育这片热土——记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徐昌明

2021年08月19日

坚守教育这片热土——记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徐昌明.png

□孙长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徐昌明喜欢朗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特别喜欢其中这两句话,每次朗诵到此处,他的内心都多了一份坚定和沉淀,他知道,他也同样深深地爱着他的这片“土地”。

因为这份挚爱,他的青春和热血奉献在这里,因为这份挚爱,他对父母、妻儿一直心生愧疚,也正是因为这份挚爱,他无怨无悔、一往无前地扑在这片“土地”上。

磨 课

暮春时节,傍晚时分,一场春雨赶在这个城市华灯闪烁之前纷然而至。细雨漾漾,落在即将被夜色拥抱的城市上空,顺势钻进湿漉漉的空气里,打湿了铜陵这个江南小城的模样。

此刻,徐昌明正在空旷的教室讲台上时而奋笔疾书,时而打着手势坚定有力。他倾身对两个在下面观摩的老师说:“课讲到这一步,我们就要打开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注重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倡导学生联系生活,注重热爱祖国情感的培养……”就在此时,手机在裤子口袋再一次“嗡嗡”地震动,如果记得不错,这已经是短短几分钟内手机第三次在口袋里调皮地自个儿摇摆了。他只得停下课,掏出手机,对两个老师做出抱歉的手势,移步到教室门外。手机迫不及待地接通那一边焦虑的声响:“怎么不接电话?几点了?你看看时间?你回不回来吃顿饭……” 徐昌明下意识地侧了一下头躲闪,又握紧手机压低声音简短地说:“快了,回家吃饭。”妻子仍旧在那边责怪他,“下雨了,儿子马上要去上学,你得开车去送。怎么磨一下午的课到现在还没有结束?”

返回教室,还未开口。王老师就说:“师傅,你先回去吧,辛苦您了,家里那么多事情,放心,我和殷老师再把课走一遍,你说的,我们都记住了!”殷老师也赶紧说:“放心,保证不给您丢脸!”他只好笑了笑,收回嘴里准备说的话,上台收拾自己的备课笔记,转身准备走,又不放心,交代她们:“一定要先把授课思路理清楚,再丰富细节,尽量情感要饱满。”

自从义安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成立以来,作为主持人,他也不清楚这样的“磨课”有多少次了,每次都是周末。成员老师们需要上公开课或比赛课,他比她们还用心,老师上的课,他自己提前也在家备一课,只有自己提前备课,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效解决授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每次的工作室活动,他也喜欢亲自示范,带头研讨一个个教学中的问题。成员们也喜欢这个中等个头,五官端正,浓眉大眼,鼻梁挺拔,看上去孔武有力的师傅。

一开始,他深夜备课,妻子还以为他要亲自参加比赛或公开课,后来才知道是工作室成员老师的课,她一语双关打趣:你可真用心啊!他知道她的委屈:现在上初中的儿子完全靠她管,一日三餐,上学、放学接送。只要不下雨,都是她骑电瓶车接送。他似乎缺席了儿子成长的过程。记得儿子上幼儿园大班时,有天早上撒娇,要爸爸下午放学接他,说同学的爸爸放学的时候都在幼儿园门口等着,接到孩子就会抱起来举高高的,他也要这样。说得他鼻子一酸,答应下午放学一定去接他。谁料下午区教育局领导来校督查,校长让他汇报少先大队最近开展的一系列创新性的大队活动,说这是他们学校的工作亮点。汇报很成功,他悠然自得地骑着电瓶车回到家,妻子惊讶地叫:“儿子呢?你早上答应接儿子的!”等两人匆忙赶到幼儿园门口时,只剩下儿子一个人孤独地趴在铁门上望眼欲穿,看见父母,儿子哭得稀里哗啦,说爸爸是骗子,说好的举高高……实事求是地说,他在家是不用心的。就像她经常埋怨他:你是真的一心扑在教学上。

下雨了,空气清新凉爽,街灯下的光亮里雨滴如行人过斑马线般穿过夜色,车前玻璃上的水滴也如花坠落。他开车在回家的路上,深深地“呼”出一口气,下午的课磨得还是不错的,儿子上课的时间也还来得及。回到家,妻子赶紧把热在电饭煲里的饭菜端了出来,儿子已经收拾好书包在客厅候着。他自嘲,抱歉啊,没有和你们共进晚餐。妻子嗔怪地挖了他一眼:快吃吧,今天还特意烧了你喜欢吃的菜。每次他不能准时回家吃饭时,她都会把他的饭菜盛在一个盘子里,放到电饭煲里保温。他经常笑,这样挺好,分餐是文明进步的表现。儿子点头呵呵,“您是时而文明时而与民同乐。”

身边朋友经常问他为什么把自己弄得这么忙碌,自身的教学工作,两个校区的少先大队辅导员工作,主持名师工作室,抽空写教学论文,还有在上初中的儿子。他常笑笑,情怀嘛,当老师都有这种情怀,工作是快乐的。何况他如此热爱他的这份工作。就像父亲热爱他的那片土地一样。他也常常在妻子和朋友面前说,教育就是他的一片土地,还是他的“责任田”,没有理由不精心侍弄。

奔 波

徐昌明在成长的路上深受父亲影响,初中毕业毅然选择了报考师范学校,尽管他的中考成绩足以上最好的高中。从教二十多年来,也是受父亲影响,无论是当初在钟鸣农村小学任教,还是现在在区实验小学,他都踏踏实实地工作,认认真真地做事。父亲善于拿自己耕种的土地举例子。他说,你用心耕耘,收成就不会差;宁可自己受累,也不要亏待这片土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看田边的“牵牛花”,再恶劣的条件也会努力攀登。

父亲是一名教师,一辈子在农村中学任教,直至退休。因为母亲是农村户口,所以家里还有几亩田地。记忆中,父亲一直是这样匆忙的:早上天未亮的时候,父亲已经肩扛锄头去山那边的田畈干活。吃完早饭,父亲就匆匆忙忙地洗把脸,夹着课本去学校授课。到了晚上,他们都上床睡觉了。在昏暗的灯光下,父亲必定会打开课本,开始备课,常常他一觉睡醒,父亲还披着一件外套,坐在桌子前,准备明天上课的内容。母亲常对他说,你爸一辈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都吃苦耐劳,勤勤恳恳。

徐昌明师范毕业后回到儿时的小学任教,他也学着父亲的样子,努力地工作,认真地教书,农忙时,回家帮父母干农活。

2009年,对徐昌明来说是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历程。他已经成为了一名正式党员,他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铜陵县(现义安区)“选调”考试,并在九月份正式调入县城(现义安区)的实验小学。

他还算是未雨绸缪,暑假的时候就咬咬牙贷款按揭在县城的一个新建小区买了套期房,距离即将上班的实验小学不远。每个月一千多元的房贷,每个月一千多元的工资,得直面眼前的一个加减法,每月工资减去每月房贷只剩下两位数了。房子要到三年以后才能拿到。没钱租房子,就只能每天乘一个多小时的中巴车去实验小学上班。他算好时间,早上五点多就得起床,六点必须出发,乘镇上第一班车去县城,车子准点出发,迟了就来不及。凌晨,他拿过妻子准备的午餐饭盒,亲一口孩子熟睡的脸庞就出门了,若是冬天,天朦朦亮,黎明的曙光还在夜色里沉睡。

每天上下班时间固定下来,他就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早上去,在中巴上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可不能浪费,他备当天的课程,等到下车的时候,当天课的流程和要点就熟记于心了。下班回家,在车上就是他的批改作业时间,一个多小时,所带班级的作业或试卷就差不多弄好了。时间一长,中巴司机都认识他,老远就喊小徐老师回家呢。若是人不多,司机一般都把靠在驾驶员位置后面的座位留给他,这个位置前边有个工具箱,刚好给他当临时的“办公桌”,尽管乡村公路颠簸,一路刹车、停车上客、紧急转弯都弄得他和一堆作业在“左摇右摆”,但他仍旧认真一笔一划地批改。

因为之前在农村学校他就担任教导处副主任,少先大队辅导员,有着丰富的相关工作经验。到了实验小学不久,就再次接任少先大队辅导员工作。他开始越来越忙,加班成了稀松平常的事。第二年,在父母的支持下,终于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把不到三岁的儿子送到幼儿园,妻子也在移动公司“校讯通”找了一份工作。一家人终于在县城安了家,不用每天奔波在上班的路上。偶尔回老家遇到中巴车司机,他和司机打招呼。司机总是会说,小徐老师真是一个认真的老师!

党员就要奉献

同事经常说徐昌明,腿长在他身上最倒霉。随着城镇化建设逐步加大,实验小学已经有了东、西两个校区,三千多人的办学规模。作为少先大队辅导员,他成了学校最忙碌的一个人,两个校区的大队活动,周一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黑板报,元旦、“六一”文艺汇演,还有一系列儿童教育常规工作。他还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语文课的教学,语文教研组长,主持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走路生风,快步加小跑,干事利索,成了他工作风格。他常常自嘲,不跑着干就干不完啊!徐昌明还喜欢钻研电子信息技术,学校投影设备、教师办公电脑有点小故障,就会喊他帮忙,只要有需求,他都乐意帮忙,即使耽误中午的休息时间。

2020年的春节,疫情肆虐。一场疫情,考验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春节过后,徐昌明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学校领导,“我可以去学校值班,虽然不能正常开学,但学生教育工作不能停,开学工作我先去准备好!”

那段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作为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他认真配合做好疫情防控中的各项工作。从制作防疫工作简报到各种防疫宣传标牌的设计;从居家防疫小妙招到线上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红领巾抗疫宣传朗诵等。大大小小的事他必须亲力亲为,力求做到完美。在“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的日子里,徐昌明结合学校线上教学安排,研究线上教学的特点,调整了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为了方便家长和孩子的学习,他每天都会在晚上开设直播课堂,帮助孩子们温习功课,讲解练习,指导居家学习。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暑假刚刚开始,义安区连续发生特大暴雨,老洲、胥坝等地圩堤纷纷达到历史最高警戒水位,形势万分严峻。7月9日,区政府决定紧急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将防汛转移安置点设在义安区实验小学东校区校园内。

“党员老师冲在前!”接到命令后,徐昌明和党员老师们仅用一天的时间就清空了30多间教室作为安置室,并连夜在各安置室内支起300张床,每张床都铺好席被,一直工作到深夜。接收转移群众的第一个夜晚,他没有回家,和校领导留下值班,关注每一位转移群众的生活起居,嘘寒问暖,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有位老大爷孤身一人,转移过来时没来得及带生活用品,疫情防控时期,转移群众不能私自外出,徐昌明就一趟一趟地帮他筹备生活用品,毛巾、牙刷、枕头都买齐全了。大爷激动地说:“你真是一个好人,素不相识,光跑腿,就见你楼上楼下忙活了一天。”他笑着道:“同事都说这双腿跟着我算倒霉了。”

安置点工作中,他和宣传报道组的几位同志通力合作,及时撰写报道,宣传安置点动态。因为编发信息和编辑公众号内容,他常累得双眼通红,但是只有把受灾群众安置好,安抚好,他才能安心。

学校分设东、西两个校区,高、低年级教室分散,活动场所短缺,给少先队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他因地制宜,利用有限的空间和物质条件,把队室布置得富有特色,成为孩子们乐意聚集的地方。每周的升旗仪式是少先队日常工作的重点之一。他针对两边校区的实际情况,分别结合了“明星制”和“群星制”的升旗方式。这样做既充分发挥了队员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又促进了优秀少先队集体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少先队教育突出的特点是“寓教于乐”,而各种各样的少先队活动最受孩子们欢迎。结合学校“快乐三点半”的学习成果,通过组织开展“年级经典互动展示”、“我做的”、“我写的”、“我画的”、“我演的”等系列活动,让每个孩子真真切切体验到节日的欢乐。他积极组织队员开展小小志愿者活动、红领巾寻访活动、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红领巾心向党、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祭扫烈士墓等社会实践活动。

作为一名兼职的大队辅导员,徐昌明日常工作繁琐,每周做着各种文案,还经常组织师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或是带学生参加各类展演、比赛、观摩活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各类少先队工作成绩在区乃至市里名列前茅外,还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多项活动在“人民网”、“凤凰网”、“中国文明网”等网站报道。学校少先队曾被授予“全国红旗大队”、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学校被授予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安徽省红领巾示范学校等;报送的“明伦中队”被全国少工委授予全国优秀“动感中队”称号。他本人曾荣获安徽省“教坛新星”、安徽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铜陵市优秀教师、铜陵市骨干教师、铜陵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铜陵市优秀社团指导教师等荣誉,并于2020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我是一名党员,就要奉献,就要有责任和担当;我是一名教师,教育就是我的一片土地,坚守在自己的土地,就要辛勤地播种,耕耘,呵护,让万物生长,不负春光!”这是发自徐昌明内心的话语。

责任编辑:

葛啊师

评论

已输入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