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考核当辨“显绩”与“潜绩”
来源:唐绯
2025-11-21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为新时代干部履职标定了价值航向。当前,“十五五”规划编制在即,如何让政绩考核真正成为干部干事创业的“指挥棒”,关键在于破除“重表面轻实效、重当下轻长远”的误区,分清“显绩”的成色与“潜绩”的分量,引导干部在新征程上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显绩”易见,更需辨清“真绩”与“虚功”。招商引资的签约额、城市更新的改造面、经济增长的数字报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显绩”,是干部履职成效的直观体现,也是推动发展的重要支撑。但现实中,一些干部却把“显绩”当“捷径”,搞“短平快”的形象工程——老旧小区外墙刷一遍漆就算“改造完成”,乡村公路修到村口就停滞不前,企业引进来却不管后续服务。这种“半截子政绩”“数字政绩”,看似热闹光鲜,实则违背了高质量发展的初衷。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考核要“突出实际成效”,这就要求我们给“显绩”套上“标尺”:签约项目要看落地率,建设工程要看达标率,经济数据要看民生转化率,让“真干事、干真事”的干部得到认可,让“做虚功、务虚表”的干部没有市场。

“潜绩”无声,更要彰显“价值”与“分量”。相较于立竿见影的“显绩”,那些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往往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乡村振兴中培育的特色产业、科技创新里积累的基础研究、基层治理中完善的矛盾调解机制,这些工作可能短期内难见成效,却关乎地区发展的后劲。就像有的干部扎根山区,用几年时间培育出适合本地的果树品种,虽未立刻带来财政增收,却让村民有了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有的科研管理者潜心搭建实验室平台,虽没有惊天动地的成果,却为后续技术突破筑牢了根基。“十五五”时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阶段,更需要重视“潜绩”的价值。政绩考核中,要把产业培育的“周期账”、民生改善的“幸福账”、生态保护的“绿色账”纳入评价体系,让那些“功成不必在我”的实干者获得激励,让“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者得到尊崇。

辨清“显绩”与“潜绩”,核心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无论是“显绩”还是“潜绩”,评判的根本标准都应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在政绩考核中体现为既要看“上级评价”,更要听“群众口碑”;既要看“硬指标”,更要察“软实绩”。社区居民是否住得舒心、乡村百姓是否过得安心、企业经营者是否觉得省心,这些具体而微的感受,远比抽象的数字更能衡量政绩的成色。在“十五五”规划实施的征程中,唯有让政绩考核的“指挥棒”既指向“看得见的发展”,也关注“留得下的根基”,才能引导广大干部把心思用在办实事上,把精力投在求实效上,以“显绩”见效于当下,以“潜绩”赋能于未来。

政绩考核是干部工作的“风向标”,更是发展方向的“导航仪”。分清“显绩”与“潜绩”的边界,校准考核评价的标尺,让实干者不吃亏、担当者有舞台,就能激励更多干部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工作,为“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基更加坚实。(作者单位:铜陵市经开区)

责任编辑:

汪丹妮

评论

已输入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