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溃蚁穴,气泄针芒。”昔日的黄河堤坝因蚁穴之微而崩塌,今日的作风建设亦当从细微处着力。作风建设绝非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一言一行、一事一务中的具体实践。唯有以“见微知著”的清醒、“防微杜渐”的自觉、“积微成著”的韧劲,在细微之处锤炼作风,方能守住为民初心、筑牢执政根基。
细微之处,是映照党性原则的“显微镜”。一名党员干部的立场、原则与担当,并非总在风口浪尖上显现,更在日常工作的“细枝末节”中悄然流露。办公桌案头文件是井井有条还是杂乱无章,映射的是严谨细致还是敷衍塞责;基层调研是“走马观花”看盆景,还是“解剖麻雀”察实情,反映的是求真务实还是虚浮作风;小礼小利面前是坦然收下还是坚决拒绝,衡量的是党性原则坚不坚定、廉洁底线牢不牢固。面对群众诉求是热情周到、倾力解决,还是推诿扯皮、冷硬横推,检验的是宗旨意识强不强、为民情怀深不深。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节”,恰是党性修养的“试金石”。每一次对原则的恪守,每一次对底线的捍卫,都是对党性的又一次锻造和升华。忽视细微处的自我约束,便如明镜蒙尘,终将在量变积累中模糊政治本色;坚守细节里的原则底线,则似精钢淬火,在日积月累中锤炼党性锋芒。
细微之处,是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与拥护,源自于一点一滴的切身感受。服务窗口的一个微笑、一次高效的办理,胜过一打空洞的口号;走访慰问时一句贴心的问候、一次真诚的握手,能融化隔阂的坚冰;下沉基层时,多弯腰看一看、多驻足问一问,传递出对群众诉求的重视与关怀;政策宣讲时,多一些通俗解读,少一些官话套话,能够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政策执行中多一点公开透明,少一点“暗箱操作”,方能赢得最广泛的认同。这些点点滴滴如同春雨般润物无声,悄然在群众心中种下信赖的种子。“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作风建设的宏大篇章,正是由这些与群众息息相关的“细微小事”书写而成。须始终牢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而民心的凝聚,从不在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里,而是藏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躲在家长里短的牵挂中。党员干部若能常怀“枝叶关情”之心,将人民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来办,就能于无声处搭建起信任的桥梁,凝聚起磅礴的民心力量。
细微之处,是砥砺实干精神的“磨刀石”。过硬的作风,是在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完成一项项具体任务中锤炼出来的它藏在每一份文件的字里行间,显在每一场会议的高效落实,融在每一次自我革新的坦诚反思里。它呼唤的是“钉钉子”精神,反对“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一锤定音”,而是要找准位置、持续发力,一锤一锤敲实。它要求文件材料的字斟句酌,追求“文经我手无差错”的极致,逐字逐句推敲,核对每一组数据来源,斟酌每一个表述的准确性。它倡导会议活动的精简高效,力戒形式主义的“文山会海”,砍掉不必要的流程、剔除无意义的形式。它鼓励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坦诚相见,敢于揭短亮丑,红脸出汗,从而发现工作中的细微漏洞、修正自身的作风偏差。这种对细微之处的较真碰硬,正是磨砺担当之肩、实干之能的实践场。唯有在日常工作中养成“最讲认真”的习惯,在一次次解决细微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积累应对风险挑战的经验。在遇到 “硬骨头”“险滩” 时,我们才能有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的底气,有 “啃得下、涉得过” 的能力。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于细微处炼作风,考验的是党性,锤炼的是意志,塑造的是形象。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作为党员干部,当以“检身若不及”的自觉,在理论学习中抓细悟透,在为民服务中抓细落实,在日常言行中抓细规范。唯有如此,方能于细微之处见初心、于点滴之间显担当。(作者单位:铜陵市郊区统计局)
已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