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一度电”背后的作风大考
来源:中安在线
2025-10-09

警惕“一度电”背后的作风大考

张杰


近日,南京经开区几名干部因使用公务充电桩为私家车蹭电被处理。几度电、几块钱的“小事”,成为执纪通报典型。这起“公电私充”事件,表面是占公家便宜,深层次则是对公与私界限的模糊认知,更折射出基层工作中作风建设面临的普遍挑战。它犹如一面镜子,照见日常工作中的模糊地带,提醒我们:作风堤坝,往往溃于蚁穴。

  “小事”非小,“微行为”背后是“大原则”的失守。基层干部身处一线,经常接触公家资源,容易产生“无伤大雅”的麻痹心态。南京案例中“电费不值几个钱”的想法,正是这种认知偏差的典型体现。这类“微行为”虽小,却在潜移默化中侵蚀纪律的严肃性,模糊公私界限,最终可能引发“破窗效应”。化解此类风险,关键在于加强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要将纪律教育融入日常工作中,通过剖析“微案例”,讲清“小便宜”背后的“大危害”,让干部真正理解“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的深刻道理。特别是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等新情况的出现,要及时明确使用规范、划定“红线”,区分公用与私用的边界,消除认知上的模糊地带,引导干部做到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监督须“滴灌”,制度要“合身”。“公电私充”现象的发生,暴露了监督盲区和制度漏洞。机关单位中统一结算等流程往往因其隐蔽性使外部难以察觉,内部监督若流于形式就容易失管。基层单位往往面临监督力量有限、事务繁杂等现实困难,传统监督方式力不从心。因此,提升监督精度与制度适配是关键。一方面要善于运用技术手段,如在充电桩加装识别系统、实行用电数据智能比对等,让“微行为”无处遁形;同时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另一方面要及时完善制度规范,借鉴南京经开区修订管理办法、下发工作提示函等做法,定期开展风险排查,针对物资管理、经费使用等重点环节及时“打补丁”、定规矩,确保每一项资源的使用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从根本上压缩权力任性的空间。

  堵“后门”开“前门”,疏导需求方能根治问题。治理“微腐败”,不仅要严堵违规的“后门”,更要疏导合理的“前门”需求。部分干部“蹭电”行为的背后,是新能源汽车普及带来的真实充电需求。若只强调“严禁”而不提供合规、便捷的替代方案,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使问题转入更隐蔽的角落,甚至引发干部群体的抵触情绪。南京经开区通过加装收费充电桩实现“疏堵结合”的做法值得推广。这提示我们,有效的治理需要兼顾纪律的刚性与管理的温度。基层单位在筑牢纪律防线的同时,应当主动调研和回应干部职工的合理需求,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可通过引入市场化充电服务、优化公私充电桩布局等方式,提供合法、便利的“正门”服务,有效分流需求,消除“不得已而为之”的借口。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微腐败”的滋生土壤,赢得作风大考的最终胜利。

责任编辑:

汪丹妮

评论

已输入0